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党建工作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发布者:  时间:2022-05-01 17:29:02  浏览:


作者:刘文卿     审核:辜少强

2022年4月28日,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温党史故事,分享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分享会由党总支书记辜少强主持,全体党员参加。

辜少强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要在课程中嵌入思政元素,赓续红色血脉。要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教工党支部书记赖文燕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她表示,要胸怀大局,诠释心系祖国、志存高远的使命担当;要自信开放,彰显雍容大度、开放包容的文明理念;要迎难而上,奋发苦干实干、坚韧不拔的昂扬斗志;要追求卓越,展现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的精神品格;要共创未来,呼唤协同联动、紧密携手的团结精神。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要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整合力量做好教育教学重点工作;要坚持主动防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

张玲老师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体会。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科学阐明社会保障的地位作用,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成就、经验和做法,对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社会保障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郑祖军老师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他表示,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攻坚克难,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自觉践行初心使命,着力解决“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问题,着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夯实基层基础,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易仲怡老师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的心得体会。她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10年同大家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这既是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也是要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从呵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生态文明意识贯穿进日常的行动中,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早日绘就大美中国的壮丽画卷。

接下来,老师们分享了党史故事。

王建阳老师分享了深藏功名、不改初心的老英雄张富清的故事。他表示,张富清在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60多年来,张富清将赫赫战功深埋心底,选择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建设者,我们要向张富清学习,坚守初心、不改本色、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李慧老师分享了献身教育扶贫事业的张桂梅的故事。她表示,张桂梅在滇西深贫山区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迄今为止,已经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创造了山里的“教育奇迹。张桂梅如同一盏灯,以一生的坚守永葆初心,点亮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同一团火,以对贫困学子的深情大爱践行初心,温暖了学生的心灵;如同一面旗,以对党和人民的感恩滋养初心,引领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我们要向张桂梅老师学习,做一个信念坚定的优秀教师,做一个专业过硬的优秀教师,做一个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

李先鹏老师分享了35 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的故事。他表示,30多年里,李保国在太行山区推广林业技术36项,建立起板栗集约种植,无公害苹果、绿色核桃栽培等一系列技术体系,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甩掉了“穷帽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谱写了一首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歌。我们要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学习他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

全雄伟老师分享了守岛32年的老民兵王继才的故事。他表示,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背井离乡、远离内陆,身处恶劣的环境,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天升旗、巡岛、观天象、护航标、写日志,把开山岛守好,两个人32年的坚守,捍卫祖国神圣尊严,我们要踏着王继才的脚印,学习他爱党爱国、甘于奉献的精神,矢志报国终身不悔,坚守自己的“开山岛”。

金日超老师分享了航天赤子孙家栋的故事。他表示,少年勤学,青年担纲,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相连,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我们要认真学习孙家栋院士爱党爱国、忠诚事业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学习他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接着进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学习分享。

佟明亮老师分享了“塞罕坝精神”。1962年,369人肩负使命,豪迈上坝。“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经过一代代塞罕坝人的不懈努力,100万亩人造林傲然挺立,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拔地而起。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颁给了他们——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佟老师表示,我们要向塞罕坝人学习,在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中,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

刘丽杰老师分享了“大庆精神”。四万多人的大庆石油大会战,是在最困难的时间、最困难的地点、最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1960年4月,铁人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战胜饥饿和严寒,在设备缺乏、水源不足等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人拉肩扛运钻机、端水保开钻的方式,用5天零4个小时打完了井,创造了当时世界石油钻井速度的最快纪录。刘老师表示,要发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在教学工作中意志坚定,目标明确,不计名利,无私奉献。

赖玉霞老师分享了“井冈山精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被称之为“革命摇篮”。赖老师表示,要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艰苦奋斗攻难关。

程华敏老师分享了“南泥湾精神”。1941年春,三五九旅在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创造物质财富。在边区和八路军中率先实现了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程老师表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坚定信念,不畏风浪、直面挑战。

蔡影妮老师分享了“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太行、吕梁人民,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顽强、坚韧不屈的斗争,创造性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承载起全民族抗战的希望,支撑了中国敌后抗战的战略全局,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谱写了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蔡老师表示,要发扬“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太行、吕梁精神,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在时代发展之路持续奋进。

陆改红老师分享了“沂蒙精神”。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在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他们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后来被高度概括为“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陆老师表示,要传承沂蒙精神,立足教师岗位,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吴娉娉老师分享了“老区精神”。“最后一块布做军鞋、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成就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老区是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吴老师表示,我们要传承老区精神、弘扬老区精神,时刻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时刻保持拼搏奉献、攻坚克难的奋斗姿态。

周科选老师分享了“张思德精神”。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周老师表示,要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继续弘扬艰苦奋斗作风,埋头本职工作,认真钻研业务,以行家里手干出卓越成绩,保持先进性,体现示范性。

李冠瑛老师分享了“红旗渠精神”。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修建了红旗渠,彻底改变了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李老师表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以身作则,敢为人先,紧紧抓住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带动广大群众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之中。

曾定茜老师分享了“北大荒精神”。近半个世纪以来,先后由14万转复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山东、四川等地的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地方干部、农民组成的垦荒大军,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人拉肩扛,搭马架、睡地铺,战胜重重困难,在茫茫沼泽荒原上建起了一大批机械化国营农场群。黑龙江垦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成为工农商学兵结合、农林牧工副渔综合经营、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区域。曾老师表示,要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以北大荒精神鼓舞信心、鼓舞斗志,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王宇老师老师分享了“两路精神”。60多年前,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于1954年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在改造、整治和养护过程中,一代代交通人秉承传统,以路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两路”精神,为西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王老师表示,要运用“两路”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吃苦耐劳,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崔晓珺老师分享了“老西藏精神”。十八军将士以及老一代进藏工作过的驻藏部队官兵、援藏干部,被称为“老西藏”。他们与西藏各族群众一道,在和平解放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历程中,艰苦创业、英勇斗争、攻坚克难,逐步锤炼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崔老师表示,要传承老西藏精神,不忘红色传统、永葆革命本色,在工作中增强能力、锤炼作风。

路虽远,行则将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中,党员教师们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传承红色基因,培植革命豪情,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持之以恒的执着坚守,开拓创新的奋进状态,攻坚克难,勇攀高峰。